close

張莉(面向鏡頭)在甘榜格南聯絡所開辦戲曲表演形體班,吸引不同方言群戲曲愛好者來學習。圖為張莉在排練佛塵舞。(蔡婉婷 攝)
 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報道,來自中國陝西,已成為新加坡本地永久居民的張莉,這些年,和海南人的戲緣不斷。作為戲曲導演,張莉在新加坡執導的10個大戲中,7個是瓊劇。除了瓊劇,她也導演過潮劇和京劇。她的學生來自不同方言群,其中不乏新移民,共同參與演出。
  張莉是陝西人,但她跟新加坡的海南人有緣。來新10年,她有7年和海南人“混”在一塊,至今張莉雖然不會講幾句完整的海南話,但她聽懂文辭縐縐的瓊劇戲文,甚至能指出哪個演員在臺上唱漏了哪句,或念錯了哪個道白。
  是的,作為戲曲導演,新加坡東方藝術中心總監張莉(45歲)在新加坡執導的10個大戲中,7個是瓊劇(包括一個話劇)。目前她為海南協會排演的新編經典瓊劇《江山美人》,將於本月28日在濱海藝術中心劇院上演。
  因為排戲的關係,張莉不少去海南協會和海南會館,也經常“出沒”俗稱海南一街、二街和三街一帶海南人開設的咖啡店。
  “就是啊,一年裡面,有好幾個月我三天兩頭要來這裡,開會、講戲、訓練、排戲;聽海南話,吃海南雞飯,喝海南人沖泡的咖啡,嘗海南人烘烤的麵包,來多了,不會講海南話,也會聽幾句啦……”
  好啊,那現場考一考海南話:你是誰?你好嗎?你講什麼?你在做什麼?要去哪裡?吃飽了嗎?你真美……除了音調有點生硬外,張莉說的全對。
  坐在海南二街(巴米士街,Purvis Street)把頭的喜園咖啡店,張莉一邊喝咖啡,一邊“秀”她的海南話,“當然對話交流我是不會的啦,但排戲時,演員唱漏唱錯我是知道的。”
  張莉出身梨園世家,陝西秦腔花旦演員,1997年獲陝西省文化廳評為“青年表演藝術家”、電視“百佳演員”稱號,後在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,2003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。2003年她受聘於新加坡戲曲學院,擔任藝術指導老師,為本地多個戲劇社團培訓演員和導演地方戲曲,也到學校授課、導戲。2007年,她離開戲曲學院,創辦了東方藝術中心。
  在舞臺實踐中實現導演理念
  張莉是本地永久居民,這些年,她和海南人的戲緣不斷,其中為海南協會執導了五個大戲:《原野》(2006年)、《花為媒》(2008年)、《桃李梅》(2010年)、《趙氏孤兒》(2011年),以及在本月底上演的《江山美人》。另外瓊劇《王昭君》和話劇《海南四條街》是2007年她和海南文化學會合作的演出。
  “海協在藝術上不斷有創新追求,他們選劇本比較多元性,多次請海南著名作曲家吳梅老師創作,也請海外專人做舞美設計,開演員訓練班等。作為導演,有機會在舞臺實踐中,實現自己的導演理念,這是很重要的。而海協整個劇組的要求,也激活了導演的思路,催促我不斷努力做出新嘗試。”
  也因為多次合作,張莉更能掌握海協主要演員的素質,能配合他們的條件,在選擇劇目上 “量身定做”,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。
  在《江山美人》中飾演少年正德皇帝的宋艾玲(47歲)就說了:“這是我碰到的最有耐心、最能啟發演員的導演。張老師會仔細地分解人物性格,剖析人物內心動作線,示範動作,讓演員充分理解人物,從而啟發演員的表演。”
  從《原野》開始,艾玲跟張莉學了四部戲,能碰到一位好老師,她覺得是一種福分。
  香港移民演海南戲
  除了瓊劇,張莉也在2010年導演潮劇《千古一帝》(潮劇聯誼社呈獻)和京劇《王熙鳳大鬧寧國府》(天韻京劇社呈獻)。
  張莉的學生來自不同方言群,其中不乏新移民,而他們也參加海協的演出。在甘榜格南聯絡所學戲曲表演形體的香港人方艷琳(53歲)說:“雖然我們只是跑跑龍套、演演小太監、啰啰兵,但張老師對我們也有要求,非常認真排練。”
  方艷琳在2000年從香港移居本地,跟張莉學習了好幾年,也多次上海南人的戲臺。這次她和十來個表演形體班的學員一起參加《江山美人》的演出,飾演大小太監,也兼做後臺工作。她們表示,不同方言群的人在同一個舞臺表演也很有趣,可以互相學習。此外,海協演員訓練班的學員也在戲中飾演村姑。
  海協成立迄今55年,自1981年以來就開辦演員訓練班。談到和張莉的合作,海協戲劇主任林師灝(58歲)說:“政府鼓勵外來人才在本地發展,有助於提升本地的演出水平。張莉老師給我們訓練演員,擴大瓊劇演員生源,使得瓊劇舞臺更生動活潑。我們和張莉及吳梅兩位老師多次合作,藝術上有延續,能讓我們走得更遠。”
  外地人才壯大藝術教學隊伍
  新加坡方言群業餘戲曲團體不少,劇團和社區也經常舉行公演或主辦觀摩會,熱愛戲曲藝術的人看似不少,但張莉看來,本地戲曲發展困難重重。
  “方言的流失,不但演員青黃不接,觀眾也流失了。但怎麼說,演員還可以培養訓練,而主創人員嚴重缺失,更加重戲曲推廣的難度。我們有必要培養一些舞臺工作者,作為演出的台前幕後支持力量,這方面,政府和專業機構、宗鄉會館可給予更多協助。”
  張莉說,目前有很多外來藝術人才留駐新加坡,他們在各領域開班授課,擴大本地的藝術教育教學隊伍,作為他們其中一員,她也感到高興。她說:“ 學校可多開辦戲曲藝術欣賞班,社區劇團可特別為學生舉行戲曲欣賞觀摩會,培養觀眾是長期工作,不能忽略。”
  據瞭解,這些年從海南島嫁到新加坡的女性人數上萬,其他方言地區的新移民、新媳婦也不少。吸引不同方言群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加入不同劇團,能否緩解本地戲曲演員青黃不接的問題呢?
  問問張莉,她用海南話回答:“儂不知啦!做做看看咯。”(林春蘭)  (原標題:新加坡華人秦腔女演員與瓊劇結緣 實現導演理念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72shbs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